西元二〇〇九年八月二十七日
台中儒光總部省禱室
天地不仁,以萬物為芻狗。聖人不仁,以百姓為芻狗。天地之間,其猶橐籥乎,虛而不屈,動而愈出。多言數窮,不如守中。
這章講的就是「中道」的重要,「守中」就是守住「道」的本體,凡事不落入兩端對待。「體」就是道之本體,「用」就是我們守中、不偏頗,我們的心念不落入分別、對待、善惡當中。
天地不仁
什麼叫「天地不仁」?就是天地是大公無私的;「不仁」的意思是天地自己不覺得長養萬物,它有很大的功德啊!很大的德性啊!天地不會這樣子的,它不認為自己有這個德性,它是大公無私的。
以萬物為芻狗
「芻狗」是什麼意思?「芻」就是草的意思,「芻狗」的意思是古代人在祭祀的時候,用草紮成狗的形狀,巧手精緻,面目如真,慎重行禮;然後祭祀完之後,會把它隨便拆毀、焚化、拋棄。比喻用時可貴,不用時即將它淘汰之意。各位,我講這個意思是什麼?就像我們紮稻草人或是有些宗教的民俗信仰,他們會紮紙籠,紙籠紮好之後就拿來祭拜,祭拜完之後把它焚毀,其道理也是一樣的。
可是什麼叫「天地不仁,以萬物為芻狗」?就是把萬物當芻狗,把萬物當成草紮的狗一樣,你看到這個草紮的狗,你心中不會動了喜歡或討厭的念頭,所以天地對所有的萬物都一視同仁,沒有憎恨跟討厭或喜歡。就像這個天地有天覆地載之恩,惡人縱使活在這個天地當中,天地有沒有憎恨他?對惡人就壞一點,對好人就好一點?天地不會這樣子,都是一視同仁的,沒有分別、對待之心,明白意思嗎?

聖人不仁,以百姓為芻狗
「聖人不仁」聖人也是大公無私的,不會以仁德自居,如果覺得自己仁德很大,覺得自己德性很高了,就不是聖人了。所以我們來檢視現在的宗教,很多宗教的領導者自稱自己是什麼?佛,自稱自己是聖人,自稱自己是什麼?是仁德之士,自稱自己功德很大;各位,以老子的眼光看來,那些人都不是聖人,聖人不會去這樣自居的。
「以百姓為芻狗」意思是對百姓都一視同仁,把百姓當作草紮的狗一樣,沒有喜愛也沒有憎恨。今天縱使這個人,他做了壞事了,聖人也不會憎恨他,或這個善人做了好事了,聖人也不會特別喜愛他,為什麼?我講得更細一點,你們知道為什麼很多修行者死後會落入氣界,不會達到聖人超脫生死的境界?因為他們心中怎麼樣?嫉惡如仇,看到壞人非常的憎惡,看到好人非常的喜歡,所以他們嫉惡如仇,到最後還是在對待、分別兩儀當中,他們死後頂多最高的境界是落入什麼?氣界,明白嗎?
但是聖人卻不是這樣子,祂們對惡人也沒有很大的憎恨,對善人也沒有很大的喜愛,但是並不表示聖人不會鼓勵行善之人,不會鼓勵修煉之人,對邪惡之人祂們不會在意,而是祂們的心不會因為眾生是善人、惡人而起了什麼?分別、對待、善惡、是非的念頭。我問各位,憎恨的對待是什麼?喜歡,對不對?聖人的意思是,祂們的心不因為這樣子而落入分別、對待、憎恨、喜愛之心念當中。

天地之間,其猶橐籥乎
「其猶橐籥」是什麼意思?天地之間就好像我們在打鐵的時候,用來鼓風吹火的器具,就是風箱,知道嗎?天地之間就好像打鐵時,用來搧火的風箱一樣,養育萬物並且作用萬物,讓萬物滋生繁衍。
虛而不屈,動而愈出
「虛而不屈,動而愈出」你們看那個風箱,風箱裡面是不是空心的,對不對?用風箱一直來搧火、一直來搧火,因它裡面是空心的、虛的;「不屈」就是無窮盡,一直壓那個風箱,是不是風會一直出來?就像你們有騎腳踏車的人就知道了,有一種自己加氣的器具─打氣筒,它是不是用腳踩?你一直踩、一直踩,風就一直出來,讓輪胎能灌滿氣;打鐵也是一樣,風箱的風會不會有一天不見了?不會,它反而會越用越出。那這句話意寓什麼?我們的心要若太虛一般,沒有執著、分別、框框、對待之心念,沒有人相、我執之心念,你的心就如同太虛,然後就有增長的妙智慧。
就像聖人一樣,為什麼祂們會有這麼多的智慧?為什麼佛陀會慈悲說祂有八萬四千個法,為了對治眾生八萬四千個煩惱,對不對?為什麼祂有這麼多的法?就是因為佛陀的心,已經不落入分別、對待、我執、框框……種種人心、我執、我相之心念,已經沒有這一些了,祂把它拿掉了,所以祂的心若太虛。

就像打鐵的風箱一樣,越用越出,你時常用來救渡眾生,你會發現你的智慧會越無窮,所以你們不要認為,修煉就是只有在家裡面研究道理而已,你不去利益眾生,它永遠就是停頓的,知道意思嗎?
你越用這個智慧去救渡眾生,把人心、我相去除,用慈悲、喜捨之心念去救渡眾生,這種妙智慧就會越用越出,而且沒有侷限,甚至會發現你的智慧、你的能力一直增加,為了利益天下眾生,它就會一直增加、一直加強,沒有侷限啊!
所以為什麼聖人可以創造奇蹟,就是這個原因,明白嗎?回過頭來的一個重點是什麼?還是心的問題。(待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