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元二〇〇九年八月二十七日
台中儒光總部省禱室
(延續上集)
多言數窮,不如守中
「多言數窮」的意思是用很多人心的思想、框框、觀念要來做修道、修煉心性之事,是永遠沒辦法體悟真髓的,反而會適得其反,讓自己落入人相、我執、框框的境界當中,反而會變成一種執著、法執。
就像很多宗教研究很多經典學說的知識,然後太執著在那些知識層面上,認為道學飽滿就是修道好,認為很懂聖經學、佛學、各宗教理論學說,就表示他們修道好;各位,聖人所講的不是這樣子的,是你的心的問題,你用人心的思想、觀念要來做修道、修煉心性之事,是永遠沒有辦法達到究竟的,明白意思嗎?
所以我們要破除心中的執著、分別、框框、對待之心,不要用那種人心、我相、我執設了很多的方法,還有用那些人相、人心的對待之心來講修道之事,那是沒有辦法的,反而會導致錯誤,以迷導迷,以盲導盲,明白嗎?修道不是在學說理論上打轉的。
「不如守中」意思是用這些人心、我相、我執,或是說人的思考方向來修道,是不可能的,不如守中道。什麼叫「守中道」?「中」就是不落入兩端,哪兩端?善惡、分別、對待、美醜,還有上下、高低……種種的分別、對待當中;讓你的心不落入這當中,然後守在清靜、無為的中道。

剛才講過「無為」是什麼?如何達到「無為」?人心、我相、我執去除,良心自然流露,就可達到無為之心境,明白嗎?很多人解釋「無為」的觀念是什麼?認為「無為」就是沒有任何的想法跟思想,很多人把它誤認為是這樣子的觀念,那是不對的。而且「守中」的意思,就是遇到任何的事情時,我們的思想、觀念要守在清靜、虛無當中,則近道矣!明白嗎?則會靠近這個「道」,靠近真理實相之「道」。
為什麼很多人他們修了大半輩子,在宗教裡面修了好久好久,修了一、二十年,到最後還是不得解脫,為什麼?因為他們的心沒有守中,沒有把心時時刻刻安住在清靜、虛無、無為、自在、灑脫的心念當中,他們讓自己的心落入分別、對待、執著、框框當中。
那如何達到「守中」?如何達到守住清靜、虛無、無為的心念,就是很簡單的,把人心、我相、我執……種種框框、分別、對待之心去除掉,人心、我相、執著去除掉之後,自然而然就可以把你的心守中了,知道嗎?不是修了任何宗教的法門,好比我每天持咒、誦經、唸佛,要達到這樣子,各位,不是的,不要再把你們的時間浪費在術、流、動、靜當中了,把你們的生命浪費在這當中,這只是在蹉跎光陰,甚至到最後竹籃打水一場空。
各位,徹底的捨棄外法!什麼叫外法?讓眾生覺悟真理、覺悟本性,然後執著外在的法門修持上,那就是外法。要捨棄掉這些外法,直接從我們的本心本性當中真心修煉,然後去除掉人相、我執……種種這些負面的心念,自然而然可達到這個境界,而且也自然而然可以跟天地契合,也明白道之本體在哪裡,明白嗎?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觀念!

這一章『守中章』,就是我們的心要學習天地跟聖人一般大公無私,這裡講「萬物為芻狗」,意思不是對他們冷漠了,很多人又誤解聖人的意思,說祂們對待眾生不起憎恨,也不起喜愛之心,很多人認為這樣子就是冷漠的心態,用冷漠的心態對眾生;各位,不是的,你們又誤解聖人的意思。
老子的意思是什麼?我們不起憎恨跟喜愛之心的意思是什麼?不會因為你看到眾生起了憎恨、喜愛之心,而生起煩惱、執著、人心、我相的對待之心,這樣明白嗎?並不是說我們就冷漠對眾生。很多人修行到最後心如死灰,對待眾生都很冷漠,各位,那是不正確的觀念,你不愛眾生,你怎麼去救渡眾生呢?所以我們要對天下眾生充滿著非常熱情的愛。
聖人都是這樣子的,五教聖人都是這樣子的,祂們對天下眾生,如果沒有充滿這麼至誠的愛的話,那祂們怎麼會來渡化眾生呢?你們自己想想看,祂們並不是因為渡化眾生有功德,而是因為祂們愛一切眾生,那麼這個愛已經不是小我的愛,小我的愛帶來的是什麼?痛苦、煩惱、執著、憂愁,對不對?大我的愛呢?無私、奉獻、犧牲。
不是說我今天渡人家來求省禱聖道,這樣就是大愛,或是說我去跟人家結婚,那個是小愛;不是這麼淺薄的說法,而是你的心不會因為小愛所帶來的執著、煩惱、痛苦這一些佔有(小愛帶來的都是佔有),你的心不落入這當中了,你對眾生都是一視同仁,愛所有的眾生。

這裡所講的「天地不仁,聖人不仁,以萬物為芻狗,以百姓為芻狗」的真正涵義,就是把眾生當作草紮的狗,所以你不會生起憎恨跟喜愛之心,這個用意是什麼?就是讓眾生知道,對待眾生,我們不會生起分別、對待、計較之心……種種人心、我相、執著之心,不會因為這樣子,對眾生生起這些心念,不管這些人是好人、壞人,而生起這些念頭,這樣明白嗎?並不是說對眾生冷漠或是太過於喜愛,而是不會落入兩端當中的。
所以聖人祂們都希望每個眾生的成就超過祂們,如果眾生的成就比祂更好,祂會越高興的,可是我看現在很多宗教的修煉者,是非常妒忌人才的,如果後進的能力超過他,他就怎麼樣?打壓,可是各位,聖人的心不是這樣子的啊!祂們都希望眾生比祂們好,希望成就眾生能夠解脫生死,正因為聖人這種無為而為的心,這種以萬物為芻狗,以百姓為芻狗,不生起憎恨、對待、喜愛、分別之心念的時候,祂的德性反而能夠感召天下眾生,甚至能夠流長千古,差別就是在這個地方!(完結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