道.德.慈.善.福.喜(四)

西元二〇一〇年十一月七日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
台中儒光總部省禱室
十大理念第十二次聖務會議

 (延續上集)

  我們不忍心,希望眾生能夠得救,所以我們為什麼要救渡他們來求省禱聖道?讓他們能夠透過省禱聖道的修煉,轉化自己的心性,當下苦海即在天堂。像有些人,非常執著的愛某一個人,但這個人又不愛他,很痛苦,很痛苦,想得到又得不到,很痛苦,是不是?但是很奇怪,我上課跟學生講,有沒有人拿刀子架著他?沒有啊!有沒有人限制他的自由?沒有啊!但他為什麼痛苦?因為心的痛苦。可是有一天他突然覺悟,「天下何處無芳草,何必單戀一枝花」,是不是?可是當他覺悟這個想法的時候,馬上十分鐘前還很痛苦,十分鐘後心開意解,所以痛苦的根源在哪裡?心。

  所以我們為什麼要救渡眾生?就是要幫助眾生從苦海當中跳脫、解脫出來,各位這樣明白嗎?所以我們修這個慈悲,就是要學會愛其他的眾生,不是只愛自己的家人、愛自己周遭的人,是要推廣到天下眾生,這就是聖賢的心。你存著凡心,你以後就成就凡夫,你存著聖賢之心,以後你就成為聖賢,所以聖賢和凡夫的分別,不是只有在他們做的事情,還有在他們的心態不同,各位明白嗎?這個很重要。

 

善─生於感恩

  善;我們今天修善,善是從感恩的心當中歷練起來的。各位!基本要做一個善人,不是做一個惡人。做一個善人,很多人都說「我已經做得很好了」,其實是不夠的,很多人我們要渡他來求聖道,他說我已經做得很好,我為什麼要來求聖道?可是這些人的心中充滿了煩惱痛苦、充滿了怨恨,不懂得感恩之心。以上天的眼光來看,這只是一般的人,還不是善良之人。

  善良之人第一步,是要懂得感恩之心,尤其對我們修行人來講,如果你最基本的感恩之心都沒有了,不要說你是修行人,連做一個行善之人、為善之人都還不足夠,都還沒有辦法。所以最基本的是要懂得感恩之心,一切的成就要感恩天恩師德的浩大,感恩父母、感恩我們的兄弟姊妹,感謝上天,是這種感恩之心。

  會懂得感恩的人,他心中一定沒有自我,把一切的成就都感謝上天,這是我們修道人很重要的基本,如果你都不懂得感恩的心,還說什麼修行、修道人,是不是?所以這個必須要給各位學生時時刻刻警惕在心,甚至看到其他的學生如果有這些問題的時候,要將這座右銘提出來,並告以心儒先生強調修善首重感恩之心。你連感恩之心都沒有了,還說什麼修道呢!是不是?所以一切的成就都是上天的恩典,我們要學會推功攬過,不是推過攬功,明白嗎?縱使不是自己的過錯,我們也為眾生承擔,這就是聖賢之心。


  你們看耶穌聖人為眾生擔罪,釘死十字架,對不對?可是眾生之罪,關祂什麼事情?聖人還是去承擔;恩師濟公活佛,投胎多世來救渡眾生,甚至替很多眾生、祂的學生、弟子承擔保奏,很多人都是在世時沒有修好,本來是要到地獄去的,後來恩師保奏,再給他得人身的機會。

  我們說的很簡單「保奏」二個字,事實上恩師替我們擔罪,我們才有機會得人身,再來人間重修煉。各位!我們的罪跟恩師有何關係?可是恩師之心,還是為了我們天下眾生,所以恩師才能成就佛果,所以恩師才有這麼大的悲愿與力量,來承載天下眾生的苦難。所以各位有朝一日也想像聖賢一樣,能夠救渡天下所有眾生,一定要先學會承擔,這承擔須要付出代價的,就像我們為眾生擔罪,有些人身體不舒服或怎麼樣怎麼樣,各位!可是聖賢之心,從來不會因為這樣就起了埋怨之心,反而感謝上天,各位知道嗎?這個很重要的。

福─生於喜樂

  各位,要怎樣有福?生於喜樂,時常存著喜樂之心,喜樂是什麼?我問各位一件事情,有沒有聽過以前一句話:「有量才有福」,時常度量大,常存喜樂之心,樂於佈施、樂於施捨給眾生,樂於給天下眾生,你就能夠獲得福。所以各位!這世家庭貧困,這世福報少,更應該喜於樂於行三施─財施、法施、無畏施。越高興的去做這些事情,越高興越喜悅的做這些事情,越為眾生讚嘆他所做的佈施,所做的福會加倍增加。如果是斤斤計較,唉啊!我做的夠不夠…,種種這一些,那永遠你所做的福會變少。


  所以各位!今天強調的一個重點,上天評斷你有沒有福、有沒有道、有沒有德,都在於你的心,你的心量的寬廣度,這是非常重要的,心量的寬廣度決定你修的道德。德性夠不夠,福報夠不夠?絕對不是只在於外在的廟蓋了多少間?人渡了多少?信徒有多少?不是這個,大家明白嗎?上天看的並不是這樣,重點是各位的心。
(待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