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元二〇〇九年八月二十六日
台中儒光總部省禱室
(延續上集)
常,有欲,以觀其徼。
「觀其徼」剛才講,我們用這個無欲之心,把人心、我相、我執去除掉之後,你能夠了解「道」之玄妙神奇美好之處。「徼」的意思是竅門,事物的一個重心重點。但是「常,有欲」這個「欲」,不是指人心的私慾喔!而是我們開始心一動念,我們在思考看待人世間很多事情時,你的心非常澄靜,你去應對一切事物的對待的時候,你不會被你的人心、我執、我相所束縛,讓你錯失了判斷力,然後你就可以看到每件事情的重心是什麼?所以你處理任何事情,沒有不成功的,明白意思嗎?
所以為什麼我們提倡很多理念?好比有一個很重要的重點,不能為了人事圓滿而犧牲了公理正義,原因也是在這個地方。為什麼很多人他沒有辦法把人事處理得非常的好?因為他們的心落入什麼?有所求當中,甚至人心的執著、對待、分別當中,所以他沒有辦法帶給眾生公正,也沒有辦法讓真理行之於天下,就是這個原因。所以當你的心中沒有人心、我相、我執這些所束縛影響的時候,來看待人世間一切的事情,你就能夠看到事情的重點、它的竅門是什麼?

所以為什麼悟道的人,他學習任何東西都非常的快速?因為他能夠明白這個事情的源頭之處是什麼?我從這個事情的源頭之處,把它解開了,甚至把它處理掉了,自然而然這件事情很快就結束了。
就像我們看,繩子混在一起打死結了,很多脾氣暴躁的人,他用脾氣來面對這件事情,所以他怎麼解都解不開;可是冷靜下來的人,他的心中是非常平靜,用眼睛去看,哦!原來重點是在這個地方,是那個地方打結纏住了,他就從那個地方解開之後,整個繩子就鬆開了,明白意思了嗎?所以老子説的是非常重要的。
此兩者,同出而異名。
「常,無欲」跟「常,有欲」這兩者是相同的,什麼意思?就好比「無名」跟「有名」這兩者是相同的,一個是道、真理的本體,一個是用。就好比説我們的本體是本性,光明自在的德性;「用」是什麼?就是良知良能的行為,再形容更貼切一點,就是孔子在儒家學説所講的「孝、悌、忠、信、禮、義、廉、恥」的行為。
這兩者説起來有異,我們光明的德性是不是本體?「用」是什麼?良知良能的行為,兩個説起來,名詞不同,但是,是不是都是一樣的東西?反過來推這人世間的一切,任何的宗教,任何一切的法,它也都是道的一個顯現跟展現,它沒有高低、上下之分別,都是一樣道之展現,只是因著眾生的根器因緣之不同,所以它才展現不一樣的方法,你能夠説誰對誰錯嗎?不能這麼説的!

所以「此兩者,同出而異名。」雖然説是名字不一樣,名詞名稱不一樣,但是意思是一樣的,它都是道之本體。道的本體是什麼?道的本體是虛無飄渺,沒有分別、對待,然後顯現到人的身上是什麼?就是無分別、對待,人的心要跟道之本體契合,就是要先從「無欲」當中著手,如何「無欲」?人心、我相、我執去除,分別、對待、痛苦、貪嗔痴之心念拔除,所以今天大家已求得省禱聖道,表示大家有很大的福分,就是教導各位去除這些起心動念,這樣明白嗎?
「常,有欲」,如何「常,有欲」?就是當你不落入分別、對待、我相、我執這些心念的時候,你來思考看待或是應對很多人世間的人、事、物的時候,你就不會偏頗,你能夠看到事物的重心是什麼?心不會隨著而轉,能夠把它處理好。
所以老子也點明了一個很大的重點,我們追求真理的修行者,不是像那些宗教一樣,只是一個宗教的狂熱分子,而是我們的心性,是很務實的在修為。對內呢?我們的心進入恬淡、自適、清靜、虛無的心境,那對外呢?我們處理事情不落入分別、對待、框框、執著,還有七情六慾的情緒當中,自然而然就能夠把事情處理好,處理得圓滿,這個就是我們該修到的一個很重要的境界。那如何達到這個境界?認真的修煉省禱聖道,就是這個重點。

同謂之玄。玄之又玄,眾妙之門。
同樣都是奧妙不可窮之,「不可窮之」的意思是説,因沒有一個定數,所以沒有辦法加以解釋的,祂是非常窮妙的,而且祂是一直在運作的,祂是非常深遠奧妙的。「玄之又玄」是非常非常奧妙,難以去解釋的。一切的「眾妙」,「一切」我們把祂解釋為各宗教、一切的萬法,都是由這個地方産生的。
我們剛才講,當你的心徹悟到這個本體的時候,如何徹悟本體?第一個步驟要怎麼做?我們的心不要落入分別、對待、我執、人相、執著的這些形相對待當中;第二個步驟是什麼?當你不落入這當中,你處理事情的時候,就不會用偏頗、分別、對待的我執的心念來處理,明白嗎?當你的心中不落入執著、我執、對待、分別的我相之心的時候,你能夠看到事情的人事物的一個什麼?一個竅門的所在,一個重心的所在,所以你能夠把它處理得好。
當你能夠把它處理得好的時候,當你悟到這個的時候,再加上為了救渡眾生的慈心悲愿時,祂就産生了像佛陀説的千門萬法出現,明白意思嗎?所以這裡老子講,所有一切眾妙的門,所有一切玄玄妙妙的,一切救渡眾生的這些玄妙的門,就是從這個地方産生的。(待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