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儒慈語-經典語錄《道德經》(35)虛中章第十一(二)

西元二○○九年八月三十一日
台中儒光總部省禱室

《原文》

三十輻,共一轂,當其無,有車之用。埏埴以為器,當其無,有器之用。鑿戶牖以為室,當其無,有室之用。故有之以為利,無之以為用。
 
          
《心儒慈語》

  「故有之以為利,無之以為用」這是什麼意思?就是說有形相的實有之物,因為它是空虛的,所以才能夠發揮很多的作用,才能夠得到完全的利益。但是無之以為用,就是有形的器皿器物當中,它空虛的地方才是最有用處的。所以老子在這一章裡面告訴我們什麼叫「虛中」?為什麼叫「中」,中庸之道?我們的心念為什麼要不偏善、不偏惡,不落入空、不落入有,為什麼?這也就是生死輪迴的種子,明白嗎?老子在這裡面也就暗喻著這個道理。

  我們心念的修為,就要如同老子在這一章所講的要「虛中」,就是你不能心思太過縝密。什麼叫「虛中」?就是你的心要時常的太虛、清靜、虛無、自在灑脫,但是這裡的自在、清靜、虛無、灑脫,並不是代表說你要執著於「空」喔!腦袋空空,一個念頭都沒有!不是這樣子,而是什麼?平常還是有思考。我們人會有作用,如果這個人都沒有辦法去思考,他會變成什麼?植物人;如果他變得腦袋有問題、變成神經有問題,他能夠千般作用的做事情嗎?他能夠講道理去渡化眾生嗎?他能夠做很多事情嗎?不能的,是不是?

  所以我們的心念要如何?所謂要清靜、虛無、守中,不是完全半點的心念都沒有,而是我們的心不落入什麼?我執、我相、分別、對待、框框的心念當中,是我們的心要懷抱著自在、灑脫、清靜的心念,但是我們看待任何的事情,還是會去思考。像我們看待人世間的任何事情,我們會有思想,我們會有一些思考,但是這些思考卻是不落入什麼?分別、對待、框框、執著、妄心妄念當中,這樣明白嗎?你的心不落入這當中,但是你又能夠做你自己的主人;心不落入這當中,但是又能夠去思考很多很多的事情。

  現在很多宗教的一個修煉的盲點,他們認為真正的修煉就是什麼?到深山谷洞去修煉,就是撇開一切人事的問題,我不要聽到最好,我不要看到最好,我的心就不會煩。各位,那就表示你沒有進步,什麼叫做修道的進步?

就是當你有一天,你再面對同樣事情的時候,你以前遇到這件事情會起煩惱、執著、妄想、貪嗔痴的心念,甚至整個魂縈夢牽不已,讓你的心落入煩惱、憂愁當中,但是待你修煉心性之後,等事過境遷,你再回過頭來,同樣面對這件事情的時候,你已經不起這些漣漪了,你能夠心生清靜,用平靜的心再去面對這件事情,這才是修煉之功夫。知道嗎?

  不是說我就是到深山谷洞去逃避啊!唸一大堆的經,讀一大堆的經典,尋求暫時心靈的平靜,可是各位,這個平靜是永久的嗎?這個是假相的平靜,那要如何達到我們的心真的完全平靜?就是要提升你的心性,讓你的心不再落入執著當中。要如何不落入執著當中的對待呢?

就是要提升我們的價值觀念,你的價值觀念改變提升了,自然而然你看待事情的角度就會不一樣了,這個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個道理。

  就像上次台北光棧集體修煉省禱聖道的時候,我巡迴去為學生加持,後來有一個學生就上台來分享她修煉省禱聖道的一些見證。她說以前很討厭婆婆,因為她婆婆有好幾個媳婦,其他人都沒有來照顧,只有她一個人在家照顧婆婆;她的婆婆有時候幼稚的像小孩子一樣,婆婆有糖尿病不能吃糖、也不能喝飲料,但是說都說不聽,婆婆就說:我就愛喝啊!你要怎麼樣!像小孩子的心態,有時候其他家人在的時候一直唸婆婆,婆婆就沒喝,可是當他們一家人出去回來的時候,發現冰箱又多了一瓶飲料,她就知道那是婆婆喝的,所以她就覺得她的婆婆像小孩子一樣。

她以前會很氣:為什麼只有我要照顧婆婆?她心中有很多很多的不平、不滿的心態,結果後來她透過修煉省禱聖道之後,她慢慢能夠懂得轉變心態,來看待這個事情:我還有婆婆可以孝順!我要感恩呢!如果沒有婆婆,我怎麼會有我的先生呢?結果她轉變了心態之後,她的人生不一樣了,現在她跟婆婆相處得非常好,而且她也不再被自己的不滿、不平、仇恨的情緒綁住自己的心。

  就像之前有一個學生跟我講,他的內心有很大很大的恐懼跟害怕,為什麼?因為他小時候在家庭暴力當中長大,所以他長大後有很大的莫名的恐懼,因為他爸爸以前把他打得非常的慘。所以這也是給大家一個思考觀念,絕對不能用打罵式的教育來懲罰孩子,雖然不是說完全不能體罰,但是適當就好,體罰的重點是什麼?讓他知道他做錯了,所以你打他幾下手心,讓他知道他做錯了,而不是拿他來當出氣筒,發洩你個人大人的情緒,一定要明白這點。(下期續載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