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儒慈語 安民章第三  (一)

西元二〇〇九年八月二十七日 
台中儒光總部省禱室

不尚賢,使民不爭。不貴難得之貨,使民不為盜。不見可欲,使心不亂。是以聖人之治,虛其心,實其腹,弱其志,強其骨。常,使民無知無欲。使夫知者,不敢為也,為無為,則無不治。

  這章闡述人類禍害的三大根源為:爭奪、欺盜和邪亂。這章的意思是在講,民之爭,是因可欲而爭;民之盜,是因為有慾望,然後才去偷盜;民心亂,是因為見到慾望,有所求而亂了。所以這個文章分成兩段,前段說明亂世的原因,還有救世的一個關鍵;後段說明聖人治理這個世間的一個方法,我們看一下內文:

不尚賢,使民不爭。

  「不尚賢,使民不爭。」意思是什麼?就是在上位者,他不去注重、崇尚或是喜愛才幹之士;當然我們愛惜人才,這是一定的,但是不偏頗。這句話的意思是,如果你偏頗到只是寵信那一些賢德之士,縱使他做錯事,你也寵信他,這樣子的話,眾生、百姓就會開始去爭這個名位,爭這個名相。好比這個賢德之士他在這個位子,因為上位者非常的喜愛他、寵信他,縱使他做錯事情也沒關係,所以民心就會怎麼樣?會去爭。

  所以這裡老子慈悲,你「不尚賢」不注重這個,一視同仁,賢德之士也跟一般百姓一樣;因為如果今天賢德之士很在意,一定要上位者去肯定他、在意他的話,這就不是賢德之士了,知道嗎?所以我們修煉者不在意上面肯不肯定我們,我們在意的是真實的作為。

  這章裡面還講到,要如何治理這個世間?這也是以後我們協會茁壯起來的時候,我們在治理這個道場的一個很重要的重點,就是不注重這個賢位。凡夫俗子都是凡心啊,現在很多的宗教為什麼會這麼亂?都犯了老子所講的這幾點,如果「不尚賢」,不注重名相、名位,大家就不會去爭奪了。


不貴難得之貨,使民不為盜。

  「不貴難得之貨,使民不為盜。」什麼是「貴」?「」就是重視的意思;「」就是金銀財寶啊、這些財物啊。你不重視這些財物、財寶的話,人們就不會去偷盜了,什麼意思?如果人們不曉得那個價值,還會去追尋它嗎?意思就是說,我們要如何重新確定眾生的一個價值觀念,就像有人很執著玉啊、執著那些東西,然後有些人就會去偷盜了,這就是人的一個價值觀念。

  老子慈悲,如果我們「不貴難得之貨」,不要讓眾生重視這個難得之貨、金銀財寶的話,百姓就不會去偷盜了。就像一個道場裡面,如果不重視這些名位,甚至不注重這些重要的名相,就像我們也沒有很多名相給各位,所以眾生就不會去偷,不會去爭,不會去盜了。

不見可欲,使心不亂。

  「不見可欲,使心不亂。」沒有那些慾望,沒有那些名利讓眾生去追求,那人們的心就不會亂了。所以這裡面講到一個很重要的重點是什麼?不要讓眾生會起貪婪心的貪念,要防範於未然,在事情還沒發生之前,我們就不要讓它產生,聖人之治就是這個樣子的,知道嗎?

  所以你們記不記得?我上課跟你們講過一件事情,有一些宗教,後來為什麼很亂?因為他們的主事者都是在處理事情,不是在預防事情,明白意思嗎?事情還沒發生之前,就要有智慧看到,不要讓它發生;不是事情一直發生之後,然後才來處理那些事情,是不是很多都是這樣子?然後整個就一團亂。


  就像之前我們協會裡面有一些人才,一直產生很多問題,一會兒這邊吵架,一會兒那邊怎麼樣怎麼樣,非常的亂,那很多人處理事情的方式,就是這邊吵架,然後把它處理好就好,以為平靜一陣子大家不會吵了,結果改天又去跟別人吵,改天又是怎麼樣…,亂不完的啊,對不對?根本解決之道是什麼?把這個人調離開這個地方,是不是一切就沒事了,對不對?

  就像你們看,現在很多宗教注重的名相,好比在道場上的職位很高、名相很高,大家就會去尊敬遵從,可是如果今天沒有這些名相的時候,大家會去追尋嗎?之前有一個學生來找我,跟我講他在某一個道場裡面修煉,結果後來,現在的那個主事者八十幾歲,就到處在收學生,要那些學生認他,當他的乾兒子,如果不願當他乾兒子的人,他就對他不好,願當他乾兒子的人,他就對他好,開始有這樣子的分別、對待的時候,就產生衝突了,裡面就開始亂了。所以我們不要給眾生這一些東西,知道嗎?所以未來,我們也不會給眾生這麼多這一些東西的。 (待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