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世之心,行入世之法

古代先知成道行誼錄
編輯整理/凡靈

出世之心,行入世之法

  心儒先生慈悲:「我們修煉之人應該釐清楚很多觀念,明白修煉之重點是要淨化我們的心,改變我們的氣質,提升我們的心性,讓我們能夠成長,能夠覺悟,然後明白生命的意義,人生的價值是什麼?」『修煉和信仰是不同的,修煉是修為心性和實踐真理之功夫,信仰只是瞭解宗教的理論跟知識而已,你們要知道一點,「玉不琢不成器,鐵不煉不成鋼」的,自古哪一位真修煉者,

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,祂們不都是經過千錘萬鍊的考驗呢?』「真修煉者是不怕外在環境之磨練的;只怕愿力、志向無法伸展」古代修行者為尋求真理真道,跋山涉水、歷盡千辛萬苦,「千里訪明師,萬里求口訣」,這種不畏艱難向道的精神,的確讓我們感動與敬佩,但現今應機、應緣修道及救渡眾生方式已有所不同,以前是先修後得,現是先得後修,以下分享的文章,值得讓我們去省思!

 文章分享〈誰是武當山歷史上最早的修道者?〉 


尹喜 |  註二

2500年前,一位叫尹喜的中年男子從函谷關來到武當山。正是這位孤獨的來訪者,改變了這座大山的命運。從此,《道德經》在武當山流傳,武當也與「道」結下綿延千年的深厚之緣!尹喜成為第一位來武當山實踐、傳播道家思想的歷史人物。註一



道德經 |  註二

1993年10月荊門郭店出臺的楚簡《道德經》,使這部奇書重見天日。

2500年前的武當山一片蒼茫,與身旁滾滾流淌的漢江一起,默默地守望著秦巴山脈。一天,一位中年男人來到這裡。他是東周王庭中走出的大夫,時任函谷關令的尹喜。

尹喜,字文公,號文始先生,甘肅天水人, 自幼飽覽群書,精通曆法。善觀天文的他,在周昭王二十三年辭去大夫之職,請任函谷關令,靜心修道,人稱「關尹」。註一


老子出關圖 |  註二

傳說,有一天,他見東方有紫氣西邁,知有聖人將至。不久,老子駕青牛至函谷關。出關相迎的尹喜當時並不知道,他與老子的這一次會面,會引出中國歷史上一段最負盛名的佳話。紫氣東來的傳奇,由此而生。
當尹喜得知,順紫氣而來的聖人就是名聞天下的老子時,心中不勝欣喜。但老子對尹喜的求教不置可否,尹喜十分焦急。他知道,這位老人即將隱世,聆聽智者教誨的機會只此一次,不容錯過。註一


老子與尹喜相遇 |  註二

司馬遷在《史記.老子傳》中記載老子: 「居周久之,見周之衰,乃遂去。至關,關(令)尹喜日:子將隱矣,強為我著書,於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,莫知始終。」可見,尹喜對《道德經》的成書起了巨大作用。

後來,人們把這篇文章印成書,書名叫《道德經》,又稱《道德真經》、《老子》、《五千言》。它以哲學意義之「道德」為綱宗,論述修身、治國、用兵、養生之道,文意深奧,包涵廣博,被譽為萬經之王,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,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。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,《道德經》是除《聖經》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。註一

  六祖慧能大師云:「善知識。菩提般若之智。世人本自有之。只緣心迷不能自悟。須假大善知識示導見性…」,菩提本心妙智,是我們世人本來就有,只因人心、我執、無明所障,所以不能自見自性本真,須藉由見性悟真之覺者,來指點、啟化我們,讓我們能領悟而知修,終能明悟本真。尹喜有老子為祂示導見性,傳下「道德經」,流傳千古;而我們聖道弟子有在世明師心儒先生,為救宇宙萬靈出苦,傳下省禱聖道修心法寶,及平等無私大愛的十大理念真理,導正我們錯誤思想觀念,現有「心儒語錄」及聖書編輯成冊,乃為啟迪我們自性良知,所謂:「有緣遇著佛出世,無緣遇著佛涅槃」,我們聖道弟子是何其之有幸!

 


武當山太長觀老子出關圖 |  註二

武當山太常觀照壁描繪了老子過函谷關的場景。

今天,在武當山太常觀的照壁上描繪了那段傳說:紫氣從函谷關山谷升起,尹喜等候騎著青牛、鬚髮皆白的老子。他因為這次等候而名垂青史。
當年,尹喜讀完《道德經》, 似乎在瞬間被撥亮了心燈,看到了生活的另一種可能。註一


武當山 |  註二

尹喜為什麼要辭去關令的職務,離開函谷關?為什麼會選擇來到武當山?原來,當時的東周王朝經過兩百餘年的苦苦掙扎,已經變得孱弱腐朽。混亂的朝政讓尹喜心灰意冷,他不願繼續在這個亂世中隨波逐流,決定棄官歸隱。

尹喜考慮,究竟選擇在哪裡隱居學道?函谷關位於河南省靈寶市,距三門峽市約75公里。「他在函谷關當關令,時間比較長,他肯定知道函谷關周圍哪些地方可以隱居。比如說函谷關的東北邊是雲臺山,函谷關的西南邊則是少華山、太華山,就是我們所說的華山。」湖北省武當文化研究會會長楊立志分析指出,那時華山早已是道家極為重視的洞天福地, 而武當山還不為世人所熟知。註一


武當山 |  註二

宋《太平寰宇記》記載了武當縣治到各地的路途里程:「東北至東京九百八十裡,東北至西京八百八十五裡,西北至長安九百里。」

不難看出,武當山因為遠離當時的政治、經濟、文化中心,所以不為統治者所注意。「因為這個原因,武當山比華山、雲臺山多了另一個機會。」楊立志指出,尹喜顯然認為這兩個地方可能離當時的統治中心太近,或是離戰亂的地方太近,不適合他歸隱。他繼續向南走,越過秦嶺,經過伏牛山,渡過漢水,遇到了一座巍峨的大山一武當山。註一


神仙橋 |  註二

傳說尹喜得道後與老子在五龍官的青羊橋相見。「山不在高,有仙則靈。」2500年前,武當山的開山祖師尹喜深諳此道: 「仙」就是「人」在「山」中。註一


志書記載,此尹喜隱居之地|  註二

這是場一個人的精神盛宴,天為被,地作床,青山為友,流水知音。隱仙岩實際上是一座長約15米的岩洞。洞體岩石由綠泥鈉長片岩和絹雲石英鈉長片岩及淺粒岩等組成。岩石經強烈擠壓,形成複雜的褶皺圖案,總體形成一一處寬緩背形構造。這些形態複雜的圖案,均是距今2.1億年期間,受剪切應力作用留下的產物。
今天,當我們駐足武當山五龍官的隱仙岩,難以想像的是,尹喜當時經歷了怎樣寂寞而漫長的修行。註一


武當山雪景|  註二

當年的尹喜從岩洞仰望蒼茫群山,他很容易看到一座直衝雲霄的山峰,那裡常年雲霧繚繞。尹喜發現,這是武當山最高的一座山峰,如同一根通天柱屹立於群山之中,後人稱為天柱峰。這是怎樣神奇的一種偉力,使得周圍的山峰都向它聚攏。天柱峰仿佛是君臨萬方的天帝,其他群峰都是朝拜的臣民。


「當年,尹喜朝拜大頂的過程, 我認為是非常艱難的一次旅行。」楊立志認為,這個旅行不是一天完成的,可能會經過若千年。 「當時,武當山山深林密,除了高大的喬木之外,還有密密麻麻的灌木,在浦木之間人要通過非常困難,還有藤蘿密佈。在這樣的情況下,可能只有在冬天草木凋零時,才可以向前推進兩三華里,慢慢接近大頂。註一


榔梅祠 |  註二

楊立志認為,最艱難的路段就是從現在的榔梅祠到黃龍洞,再走朝天官一天門、二天門。 「沒辦法想像,當年尹喜在沒有人幫助的條件下怎麼上去的。如果說當時他可能利用了山上倒的自然樹木攀爬上去,我想尹喜一定是個攀岩高手。」註一


尹喜 |  註二

尹喜當年走過的路,成為如今的古神道。後來尹喜得道後,與老子在武當山五龍官的青羊橋相見,然後一同仙去,不知所終。道教將老子尊為道教最高神「太上老君」,而尹喜也被奉為道教護法神「玉清上相」。《道德經》成為道眾每日必修的經典。

至今,我們尚未找到尹喜的生卒年代,也不知其詳細的生平事跡,但歷代武當山志都記有他在武當山活動的蹤跡。勿庸質疑,尹喜成為第一位來武當山實踐、傳播道家思想的歷史人物。

正是尹喜與老子的結緣,註定了武當山與中國道教的歷史宿命。從此,《道德經》從武當山流傳開,武當也與「道」結下綿延千年的深厚之緣!註一

  時空背景、因緣不同,心儒先生現並不主張避世到深山古洞修煉,而是以目前最適合現代世人修行的方式傳下「省禱聖道」,用省功跟禱功來調整我們的心性,帶領我們修心。

心儒先生慈悲提到:「要以出世之心,來行入世之法,各位一定要記住這一點。我們心中有超脫塵世的一個自覺,什麼叫超脫塵世?你有超脫塵世的自覺,你就不會被這個花花塵世,就是八風:稱、譏、毀、譽、利、衰、苦、樂,還有一切的名利、權勢、富貴迷惑你的心,你能夠很清楚的知道你的愿力志向是什麼而不被迷惑,這個是很重要的一個觀念,然後並且你能夠善用這世間一切的資源,來利益天下眾生

現在眾生的心很苦,上天要大開普渡救贖,心儒先生傳承濟公活佛恩師辦理宇宙三曹普渡,有來自宙心金光大能無私化育,心儒先生要我們聖道弟子都要能夠體悟眾生疾苦,眾生哪裡苦就往哪裡去!引導我們能積極走入眾生之心,將上天無私大愛傳揚,用真心言行感動眾生,進而帶領眾生明理修心,「內渡己、外化眾生」,才是我們聖道弟子該努力的方向,如能如此堅定從心著手下功夫,將來成道有餘。


引用出處:

註一:〈誰是武當山歷史上最早的修道者?〉

註二:圖片,百度百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