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心聖愿聖班聖訓─求聖道的殊聖 開赦承擔的當下

西元二〇一三年六月九日
台中儒光總部省禱室
天心聖愿班第八屆

天心聖愿聖班聖訓
求聖道的殊聖
開赦承擔的當下
~心儒代筆謙德傳真~   

   彌勒迷航菩提生 菩薩瀰漫眾生苦
   當來下生是當下 慈心相映天真愿
   兜率天宮天佛院 金光乍現天師擔
   布袋如一虛空真 大肚更需真理行

     吾乃
  彌勒菩薩 奉了
光父 光令 入了聖堂 再問眾人才明白天心之所在否

彌勒菩薩:謙德,爾隨吾前去吾淨土─ 兜率天訪問,爾魂魄離體!可─

謙:弟子謙德恭敬向彌勒菩薩慈悲五叩拜問候聖安,…起,聖靈好!

彌勒菩薩:謙德!爾心吾知!

謙:只見彌勒菩薩拾起置放身旁的大布袋,笑臉盈盈的望著我,彌勒菩薩慈祥的臉龐,真讓人有種莫名的安定感!

彌勒菩薩:謙德!爾怎原地不動,爾不隨吾前去傳真嗎?

謙:弟子…,可,弟子不知道彌勒菩薩慈悲淨土往哪個方向?請菩薩慈悲指引!

彌勒菩薩:吾剛才不是拾起大布袋了嗎?

謙:弟子愚昧駑頓,這個慈悲動作和到您慈悲淨土,有何關連性?弟子不甚明白?請菩薩慈示!

彌勒菩薩:不都如一,何來分別?

謙:所以依著菩薩慈悲的意思─
  真理心中生,淨土心中成,得心做主人,平等十方在!

彌勒菩薩:爾心吾知!然,眼見為真,渡眾所在,非關對錯,圓滿啟發,慈心相映,方能究竟!

謙:菩薩慈悲,拾起布袋,是為提起,不離眾苦,承擔方是─

彌勒菩薩:兜率淨土,第一密義!錯識此義,僅能享福,萬千年歲,期滿墜落,輪迴反覆,重候因緣!

謙:就在彌勒菩薩慈示當中,菩薩肩掛著的大布袋,忽然綻放七彩靈光,漫天蓋地眼前充斥,不久七彩靈光凝聚成光屏,光屏從面的二維空間,膨脹勃勃成四維空間,七彩靈光漸次沉澱,眼前景色漸次分明,剛才勃勃能量的震撼,似乎由寧靜安詳來取代,只是鮮明美景迅速拉高景觀聚焦處,就像坊間電腦網路街景服務,由門牌清晰可見,迅速縮小成櫛比麟次街道,最後成為該行政區或縣般大小地圖,不知各位清楚謙德這般傳真嗎?也就是說眼前兜率天宮- 彌勒淨土,呈現出所有淨土所在面貌,就像地圖般,只是沒有地名標示。

  對了!應該說就像飛機起飛不久,或正準備下降前所見地貌,良田沃野、城郭旌旗,旌旗只有最大那幾面依稀可見、建築則如同火柴盒般,大小錯落、中央主建築,土黃色屋瓦綻放著淡淡光芒、背後仍有四五頂類似中央建築,

這般傳統建築屋瓦,也都綻放淡淡光芒、最後面城郭外,遠離主體中央建築相當遠的地方,有一座巨大的山脈,似乎擋住了往下的視野,也就是說,這座山脈像屏風似的橫向遮住了往下的空間,山脈不知多寬闊,橫亙於此天際,大小山峰,連綿不已!

 謙德好奇往上望去,整排山脈接直插入雲端,雲端則是熠熠生輝,霞光萬丈,似乎看見底踩祥雲仙人進進出出,但太遙遠了!謙德定力不足,或許聖因緣不在此,所以無法認清楚,做詳盡傳真!

彌勒菩薩:謙德!聖天心慈悲領爾從高處眺望吾彌勒淨土,爾目前所見只是淨土中的「外院」部分,淨土中「內院」部分,位在爾所見中央土黃色屋瓦、綻放淡淡光芒建築中,嚴格說,背後那四五棟類似中央建築,都是「內院」部分!至於眼前綿延高聳入天際壯闊山脈,則是中央所屬須彌山,另外爾傳真直插入「雲端」,這雲端底部熠熠生輝內,也就是雲端再上去,也是吾淨土中之「內院」所在,爾明白嗎?

謙:這…,彌勒菩薩慈悲,這「內院」與「外院」,指的是您淨土中之「天佛院」嗎?

彌勒菩薩:「天佛院」是吾願力轉動所在,嚴格來說並沒有侷限在某個地方,對世間有時空限制眾生來說,個別認知或有差異,但吾認為並不礙於「天佛院」吾願力轉動救渡法輪之承擔!

  不過,這積極義,謙德是否聆聽出來,或參透靈光之所在?吾佛倒要考考爾!

 謙:弟子慚愧,菩薩慈悲!依據菩薩慈悲提點內容,這「內院」既存在眼前建築,又存在弟子遙望,中央所屬須彌山雲端,可以見得,「內院」其實並沒有時空之別,因為裡外皆是您慈悲願力所在!

彌勒菩薩:裡外皆吾佛願力所在,吾佛歡喜這個「裡外」,布袋是承擔,肩扛是責任,就是那麼自然,不分「裡外」,就在當下! 

  謙德,吾在此透露天機,頂著土黃色屋瓦、綻放淡淡光芒的中央建築,其實就是吾兜率淨土行政中心之所在,吾金身正在其中大轉彌勒慈心法輪!爾遙望橫亙眼前須彌山頂雲端處,是吾淨土中登金仙,證得地球天不生不滅淨土之所在!進進出出天人則是往返「內外院」,承辦行政公務之大仙!這些大仙,雖未證得大羅金仙,但積極承擔責任,又通過三關九口考核,因此憑藉吾願力進出幫辦!

  為何吾佛稱「積極承擔」?實則吾佛後輩弟子們,曲解吾佛真意,「巧修」避災植福法,「巧」是取巧不踏實,「修」是執著儀軌與人事傳承!一顆心未將真理作依歸,雖然巧修植福,得以憑藉吾佛願力,暫時逃避因果輪迴,卻是頑固難服,囂張群聚!於外院中擾攘不安,更因群聚,啟動吾佛淨土物質薰習,難化不育!

   謙德,吾佛這般透露,希望藉此聖因緣,盼吾佛廣大後輩子民們,能明白「承擔」才是面對人生與修行道路之積極義!絕非為了避災入吾佛淨土,才配合修辦道,這一來一往,失之毫釐,差之千里啊!

  謙德,上天慈悲,今日訪遊傳真至此,爾魂魄投體,吾再回歸金光共成聖務!吾退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