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成道四聖行」—是聖道弟子成道必經途徑(二)

西元二〇二五年八月十日
台中儒光總部省禱室
基礎精進班第十五屆第十堂

 (延續上集)

貪嗔痴不斷,累世業債如山重;憑己力怎能成道?

  我們要明白,修煉心性為什麼擺四聖行的第一聖行,因為你沒有斷除貪、嗔、痴、我執、對待,三界怎麼出離?五行怎麼跳脫?所以修煉心性是最根本的。第二聖行、為什麼要參班?因為你沒有聆聽真理,怎麼去提升心性?你只是明白一些道理,沒有真正瞭解真理,又怎麼去明悟?所以「修煉」跟「參班」是同等重要,而不是說你只有修煉而不參班,又怎麼增長智慧。而且參班過程當中,你們知道嗎?是要憑著我們累生累世投胎多少世?才能在今生得以聆聽真理的機緣。

  那天我們幫一位學生處理她跟他先生的因緣,上天慈示,他們夫妻之間有五十六世的牽纏因緣啊!各位,一個人就有五十六世的牽纏因緣,那我們落塵來到人世間多少世啊?而且在這多少世裡,我們累積了多少我執、貪、嗔、痴啊?

  我告訴各位,貪、嗔、痴越深重,就表示你落塵越久,染濁更深、染濁越深,至少都有三、四十世,五、六十世,甚至上百世以上。如果心性清明,貪、嗔、痴越少,就表示來人世間就比較少。

  
  所以各位要好好省視自己啊!這麼多的累生累世所結的因緣,還有累生累世當中所結的惡果,如同上天之前所慈悲,我們每一個人身後的業障如同喜馬拉雅山這麼大的罪孽,憑藉個人怎麼可能成道啊!

唯修心修道,方能脫離魔道牽引

    古之聖賢常說的:「修道者如牛毛;成道者如牛角」,為什麼?因為業力討報了,業障在追討!你們以為業障討報只有讓你身體不舒服嗎?不是的。還記得我曾經說過,我們有一個學生具備通靈的能力。但是我執深重,執著於自己的見解,最後反而會走偏入魔道。

  有一天,我記得是除夕夜,我在想怎麼幫助他?結果當天晚上,睡到淩晨三點,我就醒來了。恩師帶他的執靈來述說因緣。

  原來,他在宋朝的時候,那位執靈是坤道,跟我們的學生是入道門在修煉的師兄妹,結果我們的學生,在宋朝的時候對她始亂終棄,純情少女嘛!她就受不了打擊,結果後來就是無心修道,鬱鬱寡歡而死;死了之後被判到地府受刑一百年。

  
  刑滿之後,她向地府閻君請領討報的令牌,要來人世間討報,直到十幾年前,終於找上這位學生,可是她怎麼討報,你們知道嗎?就是給你們通靈的能力,給你們靈界的感應啊!讓你們最後覺得自己了不起之後,起了愩高我慢之心,讓你墮入魔道啊!

  她竟然用這種方式來討報,所以我們千萬不要沾沾自喜,以為自己有「通靈感應能力」,有可能是冤親債主在干擾你,要讓你誤入歧途喔!後來就是因為我們學生入聖門了,蒙受上天三股宙心金光加披,還有南海古佛一直勸化她,最後她就放下討報的心,因為她也知道即使討報得逞,到最後還是會墮入地獄,又如何呢?還是要六道輪迴。最終,她深感懺悔,說自己對不起太上師尊。後面我們查了她的前因,大約是宋朝吧!那個時候確實是道教為國教的年代。

  所以各位,我們一個人所背負的這個業力有多大,若沒有上天開恩開赦,各位能夠達到「一世修,一世成」嗎?難啊!光你們像喜馬拉雅山這麼大的業債,就把我們壓得寸步難行,是不是?

  所以為什麼要修煉?為什麼要參班?因為你每次參班,不是只有利益你自己聆聽真理成長,你後面不管多少世結緣的因緣眾跟冤親債主,都會被上天帶來參班現場,蒙受宙心金光化育,幫助你也幫你後面有因緣的三曹兄弟姊妹一同化解業力。


修道必須內聖外王才能救更多眾生

  所以每次只要開班,像一天的聖班,你們認真的參班,精神抖擻,到了下午,你會感覺身心清明,身體越來越輕,心越來越清明。為什麼?業消了嘛!所以這麼難得的機緣,你們居然還不認真執行,還自以為是。所以為什麼「成道四聖行」中,前面「內聖」的功夫—修煉跟參班,一樣重要的。因為你不是只有利益你自己,至少你認真來參與各種聖班、參與聖務、你的三曹兄弟姊妹他們都會沾光得救,所以你也是利益他們,知道沒有?

  所以內聖很重要,但是「外王」也一樣重要,參與任何聖務的執行;聖務、聖道的拓展,都是為了救贖更多眾生。而渡人更是關鍵!各位看看!聖道開辦二十幾年了,有多少案例,當年我年紀輕,心中其實沒有多少信心,後來三天主考茂田師兄帶我回去覲見天然師尊,天然師尊跟我慈悲,「道」有今天的一片成就,從來不是人的力量,是諸天仙佛搭幫助道,所以要我有信心。

  那時諸天聖靈都摩拳擦掌,等著我出世。結果我們辦了二十年,是什麼讓我有信心,你們知道嗎?就是你們每位學生得了聖道之後,認真的照著「成道四聖行」去實踐,心性的轉化跟改變,還有上天有多少的印證,種種這一些,所以我們要明白啊!

  
  
你們看這麼多年了,有多少人因修煉聖道而改變命運,有的憂鬱症啊!精神問題,有的家庭破碎啊!然後修煉聖道之後,改變了自己的人生,也改變了家人的人生啊!甚至還救贖了家人,太多例子啊!可是各位,你們很多人都忘恩負義啊!忘了上天慈悲的恩典啊!反而在人心作崇之中推拖、計較,甚至執行聖務當中隨著人心起私心作用,種種這一些,一顆真心沒有發出來啊!
  (待續)